首页|未解之谜|世界之最|动物植物|UFO|考古|灵异|人物|陵墓|历史|战争|奇闻|宇宙

当前位置:首页 > 奇闻怪事 > 正文

乐山大佛藏宝洞之谜

更新:2018-05-21 18:35:33

佛中有佛,佛心藏宝?

1962年乐山县政府组织建国以后第一次较大规模地维修大佛,修补前胸时,工人发现佛肚前有一个封闭的“藏脏洞”,它的发现似乎印证了大佛身上有“藏宝洞”的千古传说。这个“藏脏洞”因位于大佛胸前的心脏部位而得名,是一个高3.3米、宽1米、深2米的长方形人工开凿的暗室。洞穴的封门石在两位鉴证人的注视下被打开,室内情形令所有人大失所望,仅散乱地堆放着一些破旧的废铁和铅皮,开启现场惟一有价值的就是封门石,封门石是宋代重建天宁阁的记事残碑,此碑有可能原来是嵌在大佛胸前的。

现场有两个见证人,一人认为暗室堆放的东西应该不是原洞穴堆放的,而是被盗后的人为遗留物,且时间不会太远,应该在清末民初。另一个认为暗室里的“废铁”应是“鎏金铜壶”,“铅皮”似乎是破损的“铅皮经卷”。若此推断成立,则说明暗室里残留的东西应是被盗后残留的原有东西,最近年代也应和封门石碑年代一样,是宋代遗留物。

由于当时的“藏脏洞”被打开后,没发现什么有价值的东西,随后就被工匠用青砖、水泥灰封闭。如今两位现场当事人说法不一,已无从考证。惟一的线索宋代“天宁阁记事残碑”因那次维修移至附近的海师洞保管,海师洞是海通和尚建造大佛时的卧室,文革中洞内的存放物被毁,残碑也下落不明。宋代“天宁阁记事残碑”是近现代史学者一直找不到的一块重要的文物石碑,得而复失令人深感遗憾。那么,“天宁阁记事残碑”上的文字是什么?为什么要用此碑来封“藏脏洞”?大佛胸前的暗室到底是何时所凿,目的是什么?被盗前究竟装了什么东西?如此多的疑问几乎成了千古谜团。

专家分析,在佛身上凿洞多见于泥塑、铜铸的作品中,是佛经教义上允许的。藏洞内所装东西一般是粮食、“五谷”及“五金”(金、银、铜、铁、锡)。“五谷”象征菩萨保佑“五谷丰登”,“五金”象征菩萨保佑“招财进宝”。还有的佛身藏洞内装的是仿制五脏六腑的器皿或经书帛卷,以此象征“肝胆相照”或“真经永驻”。关键是这些藏洞大都开凿在佛体背部隐蔽处,而乐山大佛开凿的位置在佛心部位,这是前所未闻的。从开凿此洞的长、宽、高规模来看,工程量较大,应是唐代同期工程,是造佛时的配套工程,也就是说施工者在设计时就考虑到了这个藏洞功能。

那么这个藏洞究竟要藏什么东西呢?答案很可能是财宝。大佛建成前后募集金银不少,如此大的工程,建成后的佛事活动肯定很多。香火旺盛、八方朝拜,大佛寺庙收到的捐赠善款、奇珍异宝肯定也有很多。虽然利用佛身藏宝,况且是在“佛心”跟佛经教义相违背,但若是前人考虑长远,佛财归佛,善款专用,将募集来的剩余资金封藏好留予后人,紧要时开启用于维修,这个解释应该是有点道理的。除此之外,还有一种可能,那就是“佛中有佛”。通过一些文字记载,我们可以知道,大佛是以寺庙“能仁院”中的米勒石佛作为“小样”进行凿刻的。

海通找匠人依照“能仁院”中的弥勒石佛凿刻成一尊“丈余高”的“小样”,然后将“小样”请到施工现场,叫匠人将“小样”按1:13的比例放大开凿。那么大佛修成后,大佛的“小样”应该怎么措置呢?建造者肯定不能让如此重要的“小样”即大佛的“前身”和“母本”失散了。据此推断,大佛藏洞是在大佛修造后期,即韦皋修造时考虑设计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收藏“小样”,也符合“心中有佛,佛在心中”的佛经教义。

甚至可以大胆想像,海师洞不纯粹是海通禅师的寝室,海师洞最初开凿出来是想作为大佛“小样”的保管室。在能仁寺内依标造“小样”时,海师洞就同时在开凿,“小样”一请出能仁寺就住进了海师洞,这样才能体现对“小样”佛像的虔诚。同时“小样”放海师洞便于拜祭和保留。非如此,大佛前后修造达90余年,“小样”没有一个固定的场所保护是难以长时间保留的。要知道大佛依标施工虽仅用了30余年,但前后有50余年停工时间,没有海师洞停工时的封闭保护,“小样”难以流传下去,而大佛“小样”是统一前后开凿风格的惟一标准,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不可否认的是,“藏脏洞”在历史上曾被多次开启,以致洞内的贵重物品早已荡然无存。也许是在唐晚期会昌五年唐武宗的全国范围内的灭佛行动中,“小样”被掘出顶替大佛而惨遭捣毁;也许在唐末宋初就被盗宝者劫走;也许19世纪初四川军阀陈洪范组织对大佛维修时就发现了大佛胸前这个藏宝洞,掠宝后再将大佛脚下的“天宁阁记事残碑”移作封门石……

无论今人作何推断,洞穴内毕竟没有发现过金银财物和“小样”,神秘的大佛,神秘的宝藏,神秘的传说,这个千古之谜有可能被解开吗?

标签:乐山大佛

热门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