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未解之谜|世界之最|动物植物|UFO|考古|灵异|人物|陵墓|历史|战争|奇闻|宇宙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长河 > 正文

中国科举史上最后一位状元

更新:2015-12-26 20:34:17

据肃宁地方史料记载,刘春霖(1872—1942),字润琴,号石云。直隶肃宁县人。刘春霖兄弟二人,自幼在老家肃宁县北石宝村跟随伯父生活,由于家庭生活困难,只是由表叔王铁山教他二人读书。刘春霖从小深知农村儿童读书的困难。

刘春霖考中状元后,没有在老家广修“状元府”来光耀自家的门庭,而是在本村修建了一所小学堂,学堂的房屋、教椅、教桌及教具等,全由刘春霖出资捐助,并在学堂门口题有“铸才炉”匾额一方,立有石碑一座,并作有《劝学篇》一文留念。石碑至今尚存。

朱汝珍
朱汝珍

刘春霖非常关心乡梓教育事业,当肃宁县建立“肃宁县师资讲习所”和“高级小学堂”时,刘春霖的入室弟子吴友梅(清朝末科秀才)校长,特请刘春霖为学堂正厅的明柱上写了抱柱对联(木制雕刻的黑底金字):“天开新学界,地嬗古遗风。”并请刘春霖为学堂撰拟了校歌和歌词。歌词为:“地嬗古遗风,毛公设帐,董相传经。荆轲故里,武垣城。儒文侠武,燕赵遗风。莘莘学子,负笈来从,普被时雨并春风。春风暖,雨露浓,高门桃李及时荣。”

刘春霖在北京居住多年,他与民国时期旅居北京的河北省知名人士为同乡在京的子女们筹建了一所中学,名为“燕冀中学”。该校分为男、女两校,男校在外城广安门大街,女校在内城西什库后库。刘春霖不仅为建校捐款并赠书,而且还任燕冀中学董事会董事。后来该校日益扩大,不仅限河北籍学生,并招收外省籍学生,成为当年北京有名的一所私立学校。

1933年夏季,黄河决口,河北、河南、山东一带洪水泛滥,受灾严重。刘春霖与段绳武、谷钟秀、齐振林等河北省知名人士一道组织成立“河北省移民协会”,组织领导灾区难民救济,对无家可归者,迁徙到包头城东15里的南海子一带,开垦荒地,建立“河北新村”。先后移民两次,共计330户,1100多人,一切费用除发起人捐助外,并向多方募集。刘春霖不顾年迈,各方奔走,并联系当时的河北省政府主席于学忠,于学忠明令各级地方政府给予协助。包头南海子这个地区,经河北移民的辛勤劳动,发展很快,人口日益增多,村庄逐渐扩大,发展成为四五个“河北新村”。

1934年农历三月,伪满洲国在东北长春成立后,刘春霖谢绝了傀儡政府总理大臣郑孝胥等人多次的任职邀请,表示坚决不做亡国奴。刘春霖的爱国义举被国人争相传颂。

刘春霖博学多才,兴趣广泛,尤其对古文学、史学和金石学造诣深邃,并对小学(训访学、文字学、音韵学)研究有素,颇多见解。因博学,不惜重金购书,多善本,藏书在万册以上,并曾在保定等地开设“直隶书局”数处,对中华文化的传播起了一定作用。

刘春霖善书法,尤以小楷为著。小楷笔力清秀刚劲,深得世人推崇。当时,国内书法界有“大楷学颜(颜真卿),小楷学刘(刘春霖)”之誉,已经出版有《大唐三藏圣教序》、《兰亭序》等小楷字贴多部,流传甚广;大字法贴亦有出版。刘春霖的名字已载入香港书谱出版社和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大型辞书《中国书法大辞典》等。

1942年1月18日,刘春霖因心脏病加重,经多方医治无效,病逝于北京寓所,享年70岁。

标签:

热门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