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未解之谜|世界之最|动物植物|UFO|考古|灵异|人物|陵墓|历史|战争|奇闻|宇宙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死因 > 正文

历史上诸葛亮是个什么样的人

更新:2014-06-16 10:48:44

在中国老百姓的心目中,诸葛亮的为人几乎是完美无缺的:若论忠,他与刘备情同鱼水,肝胆相照,若论才,他百战不殆,所向无敌。但这显然是人们把他理想化了。树立道德楷模、智慧榜样是出于人的本性的一种愿望,假如生活中没有,人们就会自己来塑造这样的楷模和榜样——诸葛亮,以及其他一些历史人物,就是这样被塑造出来的。

来揭秘吧考察得知历史上的诸葛亮,在与刘备的关系上、在军事才能上,甚至在个人品德上,都不是无懈可击的。

历史上诸葛亮是个什么样的人

首先就是所谓的“白帝城托孤”。《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是这样记载的:

“章武三年春,先主于永安病笃,召亮于成都,属以后.诸葛亮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先主又为诏敕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

这一个场景,与其说是托孤,不如说是一次试探和警告。刘备既然知道诸葛亮的才能十倍于曹丕,当然更清楚多少倍于刘禅。他正是意识到了诸葛亮取刘禅而代之的可能性,才在临终用这样一种正话反说的形式进行试探。

我们说他是试探,是因为刘备在听到诸葛亮“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的回答后,并不再坚持自己原来说过的话,而是立刻进入下一个话题:让刘禅父事诸葛亮。如果刘备真的是为蜀国着想,而不是替自己的儿子着想,他应该坚持自己的主张才对。

刘备的这番话也可以看作是对诸葛亮的警告,就是说,他借托孤的形式明确告诉诸葛亮:不要以为我没有看出你的野心。其潜台词是:既然我已经想到了,那么我必然也会有相应的措施。

诸葛亮对刘备话中的这层含义是非常清楚的。小说《三国演义》非常生动地描写了诸葛亮听到这番话之后的强烈反应汗流遍体,手足失措,泣拜于地……叩头流血。”如果刘备的话真是出自对诸葛亮的信任,诸葛亮何至惊吓成这副模样?

如果说小说不足为凭,那么,刘备的话是明明白白写在史书上的,要是对诸葛亮十分信任,刘备又何苦作此试探和警告?况且在当时的情况下,刘备既然捅破窗户纸,把“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的话挑明了,诸葛亮也只有以信誓旦旦效忠刘禅来作答,而不可能有别的反应。

这样一来,好歹也在诸葛亮想要自己称帝的道路上设置了一道心理上、舆论上的障碍。刘备如此煞费苦心,欲擒故纵,所为何来?结论只有一个,那就是:刘备与诸葛亮君臣之间,并不像人们想象中的那样毫无嫌隙。

有的学者还特别注意到托孤之时在场的另一位重要人物李严。李严在刘璋时期就是东州集团中的佼佼者。自刘备入主成都以后,他在任上又屡次以少数兵力平定大规模的叛乱,充分表现了他的出色军事和政治能力。

在刘备临终的前一年(章武二年),李严已经被提拔为尚书令,在官阶上可与诸葛亮比肩了。由诸葛亮照行丞相事,而李严则主掌内外军事,这样的分配正好能让二人互相制衡,以免有一方坐大。而从当时蜀汉政权的权力机构的构成和实力分配来看,我们有理由相信,刘备要防备坐大的一方,绝非是当时不处在权力中心和主导集团领袖地位上的李严。

刘备将这样一个快速提升起来、以前从未进入过权力中心的政治新秀李严,列为两名托孤重臣之一,并且命其“统内外军事”,再联系“君可自取”的言语,显然说明刘备要防备、制衡的目标是诸葛亮无疑。

还有就是诸葛亮的挥泪斩马谡。这件事经由小说的渲染,洗脱了诸葛亮在这个问题上的所有责任,变成了诸葛亮治军严明的又一座丰碑。其实,起用马谡本身就是诸葛亮的一个严重错误。

《三国志•蜀书•马良传》记载良弟谡,字幼常,以荆州从事随先主人蜀,除绵竹成都令、越隽太守。才器过人,好论军计,丞相诸葛亮深加器异。先主临薨谓亮曰:‘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亮犹谓不然,以谡为参军,每引见谈论,自昼达夜……

建兴六年,亮出军向祁山,时有宿将魏延、吴壹等,论者皆言以为宜令为先锋,而亮违众拔谡,统大众在前,与魏将张郃战于街亭,为郃所破,士卒离散。亮进无所据,退军还汉中。”

诸葛亮对这位只擅长纸上谈兵的马谡“深加器异”,暴露出他识人的眼光有问题,这正是用兵者的大忌。所幸刘备在这个问题上还算目光犀利,发现了马谡“言过其实”的毛病,并告诉了诸葛亮。但诸葛亮在这个问题上,并没有像他在《出师表》中所说的那样,时时刻刻把“先主”放在心上,相反,他对刘备的警告置若罔闻,可以想见,屡建战功的诸葛亮,在那时已有了自以为是、自高自大的毛病。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标签:

热门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