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未解之谜|世界之最|动物植物|UFO|考古|灵异|人物|陵墓|历史|战争|奇闻|宇宙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长河 > 正文

为何将方便称为“解手”?

更新:2015-10-10 22:38:27

为何将方便称为“解手”

记得前一段时间,一位外地妇女外出旅游时由于内急就在“光天化日”之下于徐家汇的天钥桥路永新坊前方便了一下,于是,媒体曝光时将这个事件称之为徐家汇“解手门”。其实,如今我国中东部地区人们大都把上厕所方便叫做“解手”,尤其是女人上厕所方便言必称“解手”。那么,人们为什么将方便叫做“解手”?这其中有什么历史的典故呢?

说起来,“解手”一词在古籍中有许多记载,譬如,《初刻拍案惊奇》卷三十一中:“何道就乘此机会,走到女墙边,月亮去处,假意解手。”再如,《红楼梦》第二十八回中:“少刻,宝玉出席解手,蒋玉菡便随了出来。”又如,京本通俗小说《错斩崔宁》中:“叙了些寒温,魏生起身去解手。”这些句子中的“解手”,都是上厕所方便的意思。

其实,对于“解手”一词的释义,则可追溯到先秦时期。《战国策·赵策三》中说:“所贵于天下之士者,为人排患、释难、解纷乱而无所取也。”这里的“解”是排解的意思。“排”、“释”、“解”都与排解同义。排泄大小便的意义就是从“排解”义引申来的。“解”的这一意义汉代文献中已见使用。如东汉王充《论衡·寒温》中说:“人中于寒,饮药行解,所苦稍衰。”这是说人身体受寒后吃药排便, 痛苦就会缓解。元代无名氏《盆儿鬼》杂剧第三折:“俺可要起来小解了。”明代冯梦龙的《警世通言》“赵太祖千里送京娘”一文中也有这样的说法:“于路只推腹痛难忍,几遍要解。”方便除了“解”之外,民间还有“净手”的说法。譬如,《全元散曲·红绣鞋》中说:“这事怎干休,唬得我摸盆儿推净手。”再如,《水浒传》第三十四回中说:“武松站住道:‘我要净手则个。’” 而“解手”一词最早在元代就已出现,京本通俗小说《错斩崔宁》中就说:“叙了些寒温,魏生起身去解手。”

在古代,“解手”还有另外的说法,就是朋友相逢时称之为“把手”,即握手之意;而将分手或离别称之为“解手”。譬如,唐朝诗人韩愈的《祭河南张员外文》中说:“两都相望,于别何有,解手背面,遂十一年。君出我入,如相避然,生阔死休,吞不复宣。”宋代诗人范成大在《送周直夫教授归永嘉》中也说:“知心海内向来少,解手天涯良独难。”而北宋词人秦观在《次韵子由题斗野亭》一诗中更是吟道:“不堪春解手,更为客停舟。”这是说春天朋友相逢,高兴得不能忍受离开,竟为朋友停舟不归。

然而,到了明代以后,“解手”一词便再没有人当作朋友分别时的用语了,而是只当作上厕所方便的代名词了。

元朝末年,由于战乱频仍,加上自然灾害和瘟疫流行,北方地区尤其是河北、河南、山东一带百姓,死亡相继,十室九空。然而兵乱及各种灾疫却很少波及山西。同邻省相比,山西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人丁兴旺。明朝开国后,为了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采取移民恳田的政策,将地狭人稠的山西农民迁移到地广人稀的河北、河南、山东等地。

家乡月明,故土难舍。谁不留恋生养自己的家乡?任凭官府怎样催逼,人们依然纹丝不动。官府无奈只好四处张贴通告,说是“不愿迁移者,速到洪洞大槐树下集合,须在三天内赶到。愿迁移者,可在家里等待。”人们知道这个消息后,纷纷赶往古大槐树树下。晋北人来了,晋南、晋东南人也来了。第三天,古大槐树四周聚集了十几万人,他们拖家带口,熙熙攘攘,心中默默祈求上苍保佑。突然,一大队官兵急驰而来,团团围住了手无寸铁的百姓。数员武将簇拥着一个官员来到人群中间,大声宣布:“大明皇帝敕命,凡来大槐树下者,一律迁走。”这道命令好似晴天霹雳,人们惊呆了,但随即又省悟过来:受骗了。于是破口大骂的、呼儿唤女的、哭爹叫娘的声音连成一片。但这一切都无济于事,官兵强迫人们登记并发给凭证。为防逃跑,每登记一个,官兵就让被迁者脱掉鞋袜,用刀子在脚小趾甲上拉一刀作为标志。从此以后,移民后裔的脚小趾甲便成复形了。

官兵强迫百姓登记后,为防止逃跑,把他们反绑起来,然后用一根长绳联结成一串,押解着移民上路。人们一步一回头,大人们看着大槐树告诉小孩,“这里就是我们的老家。”至今移民后裔不论家住何方何地,都说山西大槐树处是自己的故乡,就是这个道理。由于移民的手臂长时间被捆着,胳膊逐渐麻木,不久,也就习惯了,以后迁民们大多喜欢背着手走路,其后裔也沿袭了这种习惯。

在押解过程中,由于长途跋涉,路上就经常有人要方便,只好向官兵报告:“老爷,请解手,我要方便”。次数多了,这种口头的请求也趋于简单化,只要说声:“老爷,解手”,就都明白是要方便。由于,迁移路上的那段艰苦生活,在脑海里刻下了深深的烙印,人们难以忘却,时常提及;也由于路上时日很长,说的成了习惯,仍然说方便是“解手”。久而久之,“解手”一词作为人们方便时的口头语言便被广为使用。

标签:

热门文章推荐